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20 09:29:07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

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2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展示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中透露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应该是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的画像,并口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这样一对比,学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上的欠缺。然后,抓住对眼睛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其作用。最后,对班上同学作外貌描写,其他同学来猜,学生兴致很高。这既能训练学生在描写中抓住人物特征,再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中,让被描写的人与描写的片断对照,其他学生指出写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又有了提高。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3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通篇几乎全是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百千言”,精雕细刻,尺水兴波,展现了托尔斯泰外貌特征,更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天赋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天才。

毫无疑问,《列夫·托尔斯泰》是学生学习肖像描写的一篇不可多得的范本,但是,由于本文在描写时大肆铺排,纵横捭阖,给学生(包括笔者自己)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让人觉得本文既像“眉毛胡子一把抓”,又似有许多重复赘述之句,一些比喻句、夸张句叫人难以分清本喻虚实。

如何让学生能快捷而又深入地学习此文,如何让学生名副其实地“跟随作者,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抓住主线,化繁为简”的教学方法,较为轻松地实现了上述目标。

学生活动1:浏览全文,分别“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内容,尽可能引用文中原句。

如:

⑴ 一副多毛的脸庞;

⑵ 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⑶ 一点光彩也没有的面容;

⑷ 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

⑸ 一个矮小敦实的人;

⑹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⑺ 一对有一百只眼珠的眼睛;

⑻ 一副集中全部天赋的眼睛;

⑼ 一个缺少属于自己那一份幸福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一……的……”的形式概括各段主要内容,能较为快捷地理清作者的描写思路,同时可以准确地把握前5段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后4段则突出重点,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但是各段侧重点不同,分别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神的犀利、丰富、威力以及不幸的人生。

学生活动2:按提示勾画句子,并说说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 概括托尔斯泰外貌特征句子;

⑵ 表现外貌与眼睛之间关系的句子。

如: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的脸;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同样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勾画,能进一步认识到托尔斯泰外表平庸甚至丑陋的特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这正是作者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生活动3:仔细观察教材中“晚年的列父·托尔斯泰”素描画像,认真阅读课文介绍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尝试旁批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并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旁批如:

托对任何人都要进行入木三分的审视。(第六段)

托对人友善、慈祥,但不满于现实和所处的时代。(第七段)

托能对所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并能进行有广度、有深度的批判;能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第八段)

托十分孤独,缺少幸福。(第九段)

设计意图:以自主阅读“凝视眼睛”,以自写旁批“走进内心”。自主阅读,最能凝神静气,发挥想象,呈现形象;自写旁批,最能个性阅读,学会提炼,准确措辞。

学生活动4:文中有许多精妙的比喻和精彩的夸张,写出托尔斯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和非同寻常的目光眼神,请找出几处读一读,想一想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联系点在哪里,夸张句是如何进行有意的夸大和缩小,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同桌之间互相做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文句精妙,深化课文理解,丰富语言积累,突出学以致用。

本文教学,笔者主要抓住两条主线,一 ……此处隐藏5074个字……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2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在本文中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本文用大量篇幅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所以用大量篇幅刻画眼睛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本文的重点是写他的眼睛,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所以要学生认真品读,找出有关的语句,“——————句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进行赏析。学生赏析的不错,我又趁热打铁进行练笔,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写。是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写法,达到学习的目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3

《列夫·托尔斯泰》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它不同于其他的人物传记,写他的生平、主要事迹等,这篇文章主要是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通过对他犀利的眼光的描写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根据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学会描写人物的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本着这一要求,进行设计。

整个设计,我都围绕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和自己的课堂模式。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尽力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语言积累扎实、情感体验丰富”的教学效果,力求实现语文课堂的诗意栖居,实现语文学习的快乐旅行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

当然,本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本节课对课文的阅读还不够,本文有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而且要联系实际来学习,所以我要在第二课时细品语言,尤其是描写眼睛的传神语言。还有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课堂气氛还没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加强。由于我的经验不足,还有很多认识肤浅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批评指正,让我的课能够更加的成熟、完善。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4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灵魂。但遗憾的是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并没做充分准备,没有读他的作品,没有读别人对他的评价,甚至没有读茨威格为什么要写他等资料。我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只限于参考书上提到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是翻译作品,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多,学生理解有难度。文章结尾关于托尔斯泰是否幸福的话题的讨论,我提出要求小组讨论,结果是没有讨论、没有达到效果。我想,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限,在大量材料中提出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很差。(课前布置了关于搜集托尔斯泰相关资料的作业)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明确提出课前学生应该准备的内容,并指导做法。这样做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课师生解决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很愉快。

总之,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15

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时隔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指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